李德仁院士說,希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(2049年)的時候,中國能夠成為世界航天強國的老大。他認為,這不僅僅需要航天界的努力,而且還需要政產學研用的多方融合努力。
以下為李德仁院士的演講實錄(未經本人核實):
李德仁:各位***,很高興參加今天的會議。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《衛星產業如何支持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》。
核心技術自主化為北斗提供廣闊前景
2014年,***經濟增長速度2.6%,衛星產業達到4%。衛星產業增長速度明顯超過***經濟增長速度。
2014年,衛星制造業年產值達到220億美元,衛星應用產值則超過1200億美元。
衛星應用產業
問題是,在***衛星導航和位置服務領域,美國GPS占***31%,歐洲占20%多,中國北斗在***只有7%。2016年,在中國衛星導航和位置服務領域,GPS占70%,北斗僅占30%。
第三個是遙感衛星領域,就目前情況來看,衛星遙感還是以公益性為主。
北斗是中國獨自研發的導航系統,現在定位10米,與GPS一樣,但我們在亞太地區的精度優于GPS。北斗經過三期的發展,北斗一代只盯自己,北斗二代將會有500億元的發展空間,到2020年將實現北斗組網工程。到2016年為止,有5顆第三代的北斗三代發射成功。
目前,北斗發展前景非常光明,目前有超過2000億的產值,終端有1500萬,企業有1.2萬家,行業人數40萬,上市公司20家。2020年,將實現北斗遙感衛星商業化應用(定位、北斗導航、北斗時間同步服務器等)。北斗從現在逐步走向北斗+,要核心技術自主化,逐漸用北斗替代GPS,實現北斗的***化。
遙感數據支持“一帶一路”戰略發展-絲路上的北斗情緣,遙感關系到國家安全、經濟建設和大眾民生。大家重視高分辨率衛星遙感的建設和產業化運營。高空間分辨率就是指看到地標***小物體的大小,按照次序可達到分米級。
再來看遙感發展形勢,到2020年,衛星數量可能會超過200顆。但到底多少顆,要看商業化的遙感發展。我們已經有高景一號,現在河北要發10顆衛星,云南要發8顆,航天二院要發150顆通信小衛星,我們武漢大學要發2顆。
無處不在的遙感應用
通信衛星的視頻可以用于地面資源的利用動態監視,可以用于自然災害的監測,支持全世界可持續發展,支持智慧城市的建設。
室內室外自動建模
從二維發展到三維,從室外到室內,從地上到地下,再加上互聯網云計算,使得數字城市的發展以及提供給百姓的服務,更加智能化。
衛星通過三種方式提供基礎數據:保密的走保密的渠道,政務網絡有政務網絡的版本,公共網絡有公共網的版本,來為全社會服務。室內模型有激光雷達,可以自動生成室內的三維圖像,這是室內的三維建模。
智慧城市在各個領域都有應用,例如智慧安防、智慧能源、智慧城管、智慧養老、智慧規劃。社會的發展也要實現交通的智慧化,智慧購物,智慧的公共管理。文化享受要實現智慧交流,智慧旅游。
舉個例子,武漢市智慧應急管理預案把武漢市所有的交通人流火車站,每時每刻有多少人,進去一個人的身份證一查,馬上就搜集信息。如果有懷疑對象就查檔案,打電話通知公安局把這個人盯住。
高分析數據實時處理
如果哪一個地方有火災,馬上查二維三維的數據,查到這個樓每層有幾個人,每家有幾個人,有沒有老人和孩子。如果有,馬上就派人去救。這是完整的智慧城市運營中心。無人機到災區拍到照片以后,我們可以花15秒鐘把變化的目標查出來,響應速度一分鐘之內可以解決。
上億人用,產值才有可能到萬億***經濟、***利益需要遙感信息保障。我們對信息的獲取、傳輸和處理速度達到實時化,只有這樣才能滿足***、應急、反恐維護的需要。
近幾年,遙感的大眾化服務初見端倪。國家提出發展規劃,2015年提出支持民間資本投資衛星研制,增強發展活力,支持衛星建設開發和市場化發展。
當然,仍然有政策風險,還有商業運行的挑戰。如何降低成本,提高它的市場應用能力,這個問題有待研究。遙感信息大眾化服務是關鍵,只有上億的人應用這個產業,產值才有到萬億的可能性。
通信衛星有各種類型,低軌、中軌、高軌,國際有很多規定,也有很多國際系統。中國通信衛星從1984年開始,當時發射東方紅二號,今年成功發射了高通量的中星16號,開啟中國寬帶新時代,達到世界***水平。
2049年,中國的航天在世界上到底將處在什么位置?
我的理解是,到了2049年,中國能否做航天強國的老大?這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,需要政產學研用融合。機會與挑戰并存,需要我們攻克關鍵技術,解決服務模式問題。
掃一掃咨詢微信客服